文苑論壇
書法的基本問題和未來展望
國際書協主席陶海心在高校聯盟講座會上的講演
2021年4月25日
主持人:今天講演的嘉賓陶海心先生是當代學者,畫家,書法家,長期在新聞出版和公益事業領域工作。1977年恢復高考,首屆考入清華大學,高分子化學本科,技術經濟學研究生,工學碩士。
自幼延承家學,研習書畫與國學不輟。1970年代插隊時創作的繪畫作品被選入“文革”後首屆全國美展。1990年代初,作品進入新興的藝術品收藏市場,不斷取得拍賣銷售佳績,創作與展覽經年不斷並拓展至海外。
繪畫和書法作品的收藏者有中國領導人、臺灣地區領導人、聯合國機構、外國駐華使團、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內外基金會、中外著名大學以及各界著名人士。現在有請陶海心先生。
話題的緣起
陶海心:非常高興有這麼一個機會,和大家交流我長期以來在書法學習、創作和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書法好像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好像既高深莫測又通俗易懂。作為中國的國粹和文化傳統,書法在理論上類似於中醫學說、易經學說等等,十分高深,但又是時常能見到的甚至是億萬人習練的現象,又很通俗。書法一直和國運相伴,我們民族在好幾個歷史階段,書法都起了喚起民眾和激發精神的作用。
當前,書法又熱了起來,這讓我們很欣慰。這些年開始,中小學陸陸續續恢復了書法的教學,有的還成了必修課,這是個好現象,但是又由此帶來師資等方面的不足,令人擔憂。特別是書法活動和市場一掛鈎,又出現了如“醜書”等一些亂象。另外,協會組織早已成為體制結構的一部分,這對書法的一些行政推廣是有利的,但對於書法作為學術的發展也會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影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也做了一些思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書法的三個本質特徵
首先要講的是書法到底是什麼?書法到底有哪些基本問題?這些基本問題如果認識清楚了,後邊的問題就解決了。我個人認為,要強調,書法有三個本質特徵,離開了這三個本質,書法就不是書法了。我的背景是教學用的黑板,我會把要點寫下來。
第一、 漢字是書法的靈魂
這是須臾不能離開的書法的本質。如果書法不表達漢字,那麼書法就不存在了。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一直在混淆概念。還有,在開放的情況下,中國的字在英文中被稱為“Chinese”,但實際上,我們需要強調,這個詞說的只是漢字,其實“中國字”不只有漢字,大家展開人民幣就知道了,人民幣是好幾種文字印刷的,它們都是中國字,包括少數民族文字。不能說中國字只是漢字,但是書法只能是漢字。
書法最根本的靈魂、它要表達的對象就是漢字,漢字怎麼書寫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就是書法。這個問題如果能夠解決了的話,很多問題就都能說清楚了。
現在隨著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些人試圖否認這一點,所以出現了一些所謂的書法作品,不是表現漢字,說它就是書法作品,甚至有些搞得很極端,把漢字解構了,用水墨在紙上搞出一些筆劃,或者是墨點、墨塊,就說是書法。我個人認為,這些東西不是書法,也可以叫水墨的繪畫,但絕不是書法。如果只要拿毛筆蘸上墨在紙上塗出來的東西都叫書法的話,書法就不存在了。
即使是漢字文化圈,比如說日本、韓國、越南,整個歷史上形成的漢字文化圈的書法,日本叫書道,仍然主要表現的是漢字,或者漢字的變體,比如日本的假名,就是漢字結構的一部分。我曾經看過一位韓國書法家寫的作品,我非常感動,儘管韓文已經變成了他們的方塊拼音文字,但是他很認真地拿漢字寫書法,他說這才是書法。所以,我講的第一點,如果抽去漢字,書法是不存在的。
漢字形成的書法,也就是三千年的樣子。甲骨文是三千六百年前的文字,甲骨文之後是商代在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我們叫鐘鼎文,這是後人起的名字,但是最早一直沿用到現在叫“金文”,因為冶煉出銅時古人誤以為煉出的是金,所以在“金器”上鑄造的字就被稱作“金文”,一直叫到了現在。
請大家注意,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文字,不是書法。我們現在模擬寫,這才叫“甲骨文書法”、“金文書法”。真正的書法是鐘鼎文之後出現的篆書。而鐘鼎文作為文字在鑄造前是怎樣寫在模具上的,現在並沒有搞清楚。總之,從商、周起,到鐘鼎文之後篆書的出現,所謂“漢字書法”才真正出現。歷經春秋、戰國,到秦、漢,小篆、隸書的使用,“漢字書法”才逐漸成型。“漢字”這個明確的叫法也還是漢代以後的事,在漢代之前叫“秦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當時的文字叫“秦文”。
第二、書法是一種技術
我們在座的有些朋友多年來很用心地在練習書法,就是要掌握這種表達的技術,離開這種技術,這種專門書寫漢字的技術,就不是書法了。有人用注射器噴墨在宣紙上,有人用拖把蘸上墨掄過去,這些都不是技術。我們說書法是一種藝術,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技術。
剛才前邊講座的畫家展示的油畫就是一種技術。陳丹青特別強調油畫是一門技術,因為你不掌握這種技術,你不通過苦苦地練習、求索,達到這樣一種技術的高度和精度的話,你就達不到藝術要表達的程度。
否認漢字書法藝術是技術,就一定會走到歪路上去。還有些人拿鬍子寫字,拿頭髮寫字,身上抹上墨在宣紙上打滾兒,這些都不是技術。
漢字書法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一種完全程式化了的技術。
正如京劇,也是程式化了的。梅蘭芳先生舉手投足,都是程式化了的。戲劇藝術發展到頂級的高度之後,一切表演過程都程式化了。
漢字書法的這種程式化,使得這樣一種技術區別於任何其它技術,使得這樣一種藝術區別於任何其它藝術,使得這樣一種技術和藝術,從自在變成了自由,使得它本來的自我存在變成了一種它的自由存在,它的辨識度很高,它就是它,任何東西不可以取代它,這就使書法具有了哲學性。
但是它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對於每一個學習書法或者學習京劇的人來說,他就是不自由的。它這個學問和技術本身達到的自由的高度,使得任何學習者都成為不自由的了。有人說一個書法學習者,或者書法家,提起筆寫字的時候,“身後站滿了老頭”,“不自由”的壓力是很大的。
這個有點像鋼琴的學習。有好多華人家庭的孩子在學鋼琴,好多孩子為這個哭鼻子。鋼琴是一門高度程式化了的技術,你不掌握這個技術就不可能參加演奏、比賽、拿獎,都是不可能的。這種程式化要求你彈蕭邦就得像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你彈蕭邦,彈莫札特,彈李斯特,你才能拿獎。你說我彈得很好,我來一段“你是我的小蘋果”,那你連入圍都進不去,不會讓你參加的。
它們都是高度程式化了的技術,本身是自由的,但是,你在這樣的自由的體系裡卻深深地陷入了不自由,你受到了程式化了的技術的嚴格約束。
所以,書法的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和鋼琴學習、舞蹈學習等等都一樣,是一種專門的技術,要付出努力,付出辛勞,付出心血。那麼結果呢?這種不自由帶來的是既遵循程式,又弘揚個性,在技術的高度和難度上有所突破後將達到某種自由的境界,從而享受到創造的快樂和獲得公認的成就。
這使得書法已經成為一種哲學的存在。
這是第二個本質特徵。
第三、書法是個體修為的表達
書法最終表達的是個人的修為,修是修養,為是作為。也就是說,你的全部知識,你的生活經歷,都通過書法來表達。這個問題在書法理論和書法歷史上有一些明確的說法,比如“人書俱老”。年輕人寫的書法可以很搶眼,但相對是修為不足的。隨著年齡的增大,閱歷的增加,知識的積累,經驗的豐富,才能增加自己用修為來表達的厚度。還有這麼一句話叫做“人品高,書品自然就高”,就是說書法和人的修為是連在一起的。
唐和宋、元有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宋代有行書四大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還有個“蔡”,最後書法史選擇了蔡襄,因為蔡京是個人們不喜歡的奸臣,所以換成了蔡襄。所以說人們是用修為來表達書法的,書法與個人的修為是分不開的。
這就是書法的三個基本的本質特徵。
書法和人的關係
書法是要人來表達的。那麼書法在現實生活中和人有哪些關係呢?我總結了三個關係。
藝術的書法
書法作品、書法習作,還有古代留下的各種法帖,大量的展覽品等等,對人來說,都是藝術的書法。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作為書法愛好者或者作為專業的書法家,都在對前邊講的那三點進行實踐:怎麼寫好漢字,怎麼用最好的藝術和技術手段,以自己的修為來表達漢字,這樣追求的書法是藝術的書法。
文化的書法
書法不只是藝術和技術,它是一種文化。我們眼睛裡,我們生活中,書法無所不在,書法作品的鑒賞,書法作品的收藏,書法被印製在各種商品的包裝上、書籍的封面上,我們是被書法包圍著的,而這種書法表達的中華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無時不在影響著每個人的審美。這是文化的書法,其中包括書法的理論、書法史、書法的鑒賞、書法的收藏、書法的市場,等等。
生活的書法
歷來有很多人,書法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生活離不開書法,書法成為他精神追求的一部分,也作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多年來,習字成為一種功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甚至成為一種養生的方式,等等。而且,書法有個很奇特的現象,你一旦喜歡它,一旦開始學習它,往往會成為終身的愛好和習慣,它會進入一個人的生活。第二個奇妙的地方,一個家族,一個家庭,書法成為傳統以後,一代代的人就傳承下去了。我們認識的很多朋友家學淵源,家裡有幾代人在書法領域,要麼是書法家,要麼在追求書法,在收藏書法。現在我的一些學生中,他們的孩子也對書法感興趣,也在學習書法。
下面我們講講書法的表達。
書法的表達
這裡要講的是問題的實質:書法表達的是一個人的心性,就是人的心智、性情,等等。書法在表達心性的過程中,有三個方向。
一個方向是表達人性
書法作為人們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表達著人性。
在表達人性的過程中,它有五個層面:
1、藝術,或者說是審美。書法直接表達的是作者的審美,表現的是作者的技術。你寫字寫到什麼程度了,你用你的這個技術表現出來。在欣賞者看來,嗯,你是個初學者;你很老辣;你已經多年在研習書法了。欣賞者在與你分享技術,分享藝術,分享審美。
2、文化,文本。書法表達的是一種文化,主要靠文本來表達。比如說,書法作品的文本是唐詩,表達的就是由唐詩體現的文化。書者可以寫他最喜歡的唐詩,也可以寫他喜歡的宋詞,基督徒可以寫一篇《聖經》裡的片段掛在牆上,喜歡佛學的人可以寫《心經》、寫經文收藏起來。這就構成了一種由文本支持的文化狀態。
3、修養。書法家通過作品來表現自己的文化修養,完整的知識修養,就像我前面“修為”裡講到的。
4、情感。人在情感的世界中生活。一個人,是一個對世界充滿愛的人,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一個悲觀的人,一個充滿沮喪的人,總是有不同的情感的。一個人對別人是包容的還是挑剔的,是特別願意自我顯示而不顧及別人的,還是溫良恭儉讓的,所有這些與人相處中表現出的自我性格和由此產生的情感,都反映在他的作品裡,都是他人性的一部分的表達。
5、情緒。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範圍內,他的情緒是不同的,所以書法是不可能複製的,一個書法家寫了一幅字,你讓他再寫一遍,就不是原來的那個作品了。書法在這一點上是很奇妙的。比如說,我們畫油畫,特別是畫古典的油畫,你可以臨摹,一直一直細摳摳出來。前面的講座說到蒙娜麗莎,可以通過複製,畫出來非常漂亮的蒙娜麗莎,但是對於書法,你不可以複製也不可能複製,因為再寫時你的情緒變了。這就是哲學上的兩難,你不可能兩次進入同一條河。王羲之寫《蘭亭序》的時候非常高興,喝了酒,微醉,寫完《蘭亭序》睡了一覺,第二天起來,很高興,想再寫一遍,怎麼也寫不好了。所以書法的獨特性就是不可以複製,因為情緒是不斷變化著的,而情緒又在強烈地支配著書法的表達。
另一個方向是動物性
不可否認,人是通過文化滋養、文明包裝了的動物。我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近年來氾濫的醜書、搞怪,有些人故意搞出骯髒不堪的醜書示眾。中國書法的傳統是寫吉祥題材的,是寫吉祥祝福話語的,可有些人卻把罵人的話寫出來號稱是書法。這些表達的都是動物性,這些所謂的書法作品,醜陋不堪,骯髒不堪。
再說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文化大革命”寫大字報,書寫者把自己的情緒在大字報裡發洩出來,發洩對受批判者的憤怒、憎恨,使用誇張的驚嘆號、問號,用墨寫了人的名字以後又拿紅筆在上面打上大大的叉子,等等,都在表現著醜陋,這種在書寫過程中表達的強烈的攻擊性、殘忍的迫害性,都是動物性的表現。
書法是有可能顯現人的動物性的,如果向這個方向發展是很危險的。
還有一個方向是神性
人性的昇華是神性。為了避免有人說我是在講宗教,我們說“神聖性”。
一個書法家的作品從人性昇華到了神聖性之後,他就是萬古流芳的書法家。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蘭亭序》,蘇東坡書寫的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趙孟頫書寫的蘇東坡的《赤壁賦》,都具有神聖性。這些作品的神聖性體現在,幾千年過去了,幾百年過去了,你讀這些作品的時候,仍然會被感動。你的情感和精神會穿越千百年的歷史,你會心動,你會流淚。
顏真卿的侄子被叛軍殺害以後,顏真卿忍著悲痛寫出《祭侄文稿》,寫得不好的地方拿毛筆劃掉,有了墨疙瘩。書法中表達的那種憤怒,那種悲痛,那種堅強,那種正義,無與倫比,閃耀著神聖的光輝。
可是現在有些搞書法的人寫篇東西,寫了幾行故意抹掉,再加上幾個墨疙瘩,似乎形式上相似了,書法水準就拔高了,“古人把字塗掉了,我為什麼不能塗呢?”你那個不具備神聖性!
以上是書法在表達書法家心性的時候的“三性”。
現在講最後一個問題,書法的未來,或者說是書法的愿景。
書法的未來
既然書法是這樣一種存在:這樣一種藝術存在,這樣一種文化存在,這樣一種生活存在,那它未來的方向是什麼呢?它會向哪個方向發展呢?書法會不會沒落,會不會根本就沒人理了呢?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還有很多家長關心得很具體:我的小孩學書法,有用嗎?高考加分嗎?學了半天沒有用嘛,有什麼用?
好,我通過我從四歲多學到現在和我的觀察,談談我對書法未來的看法。
首先,未來書法一定是光明的。它有一個最根本的前提就是漢字仍然存在,漢字仍然被使用。漢字最高的藝術表達形式就是書法。哪天漢字都不用了,這個民族就消亡了,那書法自然也就消亡了。
我們民族在復興,中華民族在前進,那書法一定會是繁榮的。曾幾何時,漢字要消滅掉的說法甚囂塵上。五四運動的時候,連第一流的學者都提出來,中華民族落後於洋人列強的原因是漢字太落後了,這種文字根本就應該拋棄掉,所以各種拼音文字的方案就出來了。大家看過吧,趙元任寫過一篇《施氏食獅史》,完全的拼音化做不到,後來很多人都閉嘴了。
漢字消亡不了。
曾經說漢字是世界上最落後的文字,這是一波。又一波是改革開放後,面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人說漢字根本沒法輸入,漢字是一定會被淘汰的,結果呢,漢字和計算機技術有天然的契合。
另外,就是任何新詞在拼音文字的世界裡是做加法,而漢字是做減法。我們知道,學了英文,如果你能順利地和老美交流,但你不一定能看得懂英文醫學書籍,看不懂我學過的高分子化學的英文教科書,因為詞還是那些詞,但意思不同,所以在書架上,《英漢地質詞典》、《英漢石油詞典》、《英漢化學詞典》,各個專業,一本接一本多得是。但漢字不需要這樣,漢字拼一拼,一個新的詞就出來了,人們一看就懂了。比如information,“信息”,兩個字合成一個詞就清楚了。現在世界上出來什麼新詞新概念都能用漢字說出來,比如“網紅”。
漢字的組合能力很強。康熙字典收錄的漢字不到五萬個,2013年,國務院公佈的“通用漢字表”收錄的漢字中最常用的字是三千五百個,一般中國人只要能看懂一千五百到兩千個漢字,日常生活毫無問題。所以漢字是在做減法,而不是說,碰到任何新的情況,就再發明一些漢字,沒有。如果說發明新的漢字,我們學的化學裡最多,元素週期表裡有一大串漢字是拼出來的新漢字,而其他方面不用,這麼多年了,沒有人再去發明過新的漢字,不需要。武則天當年發明了一個日月當空“曌”,其他人還沒這個資格。所以漢字一直是在做減法。《聯合國憲章》簽訂的時候是五種文字,後來增加到了六種。據說聯合國大樓裡其他語種的庫房申請擴容,只有中文庫房還擺不滿。聯合國出的所有的文件裡中文版最薄。假如用文言文的話,漢字用的就更少了。
漢字的生命力是永久不衰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寶貝的東西,在全世界所有的文化和文字裡,漢字是絕對獨特的存在。
另外,有些人說,漢字平時都不寫了,還有書法嗎?請注意,漢字已經從書寫領域退出來了,大概就剩下一個寫名字了,現在還有了電子簽名,我們在這邊簽名用的還是英文。但是,漢字退出書寫領域以後,恰恰給漢字的藝術表達提供了更廣大的空間,漢字日常書寫和書法藝術的“二元性”不存在了,漢字日常用鍵盤輸入,用聲音輸入,不書寫了,只有書法本身了,漢字書法就可以更加專注地成為獨特的精華的一種藝術存在。
但是,漢字書法還需要有新的拓展和新的研究,我有一些自己的探索,把一些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
我覺得漢字書法有三個方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第一個是經典的書法。就是根植于傳統的創作。
第二個是繪畫性表達。不作為書寫的日常工具了,漢字本身具有的繪畫性就凸顯了,為什麼呢?甲骨文時它就是畫。漢字的繪畫性表達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進入繪畫領域,另一個是進入設計領域。大家很清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文化受到的衝擊。改革開放剛開始時,外國的先進技術進來了,隨之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幾乎我們看到的所有的設計領域的文字形象都是英文,體恤衫上是英文,商品包裝上是英文,中國的公司起名字也要起一個特別像英文的叫法,北京當時出現的新的民營服裝公司叫“蒙妮莎”。很多公司、產品起的名字都是洋名。直到今天,西方的文字仍然是強勢文化,在中國,我們到處可以看到的是用英文字母設計的商標。如果什麼時候漢字大量地進入世界商品的設計領域了,那麼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的影響力就真的強大了。
關於漢字的繪畫性。我們說把漢字肢解了以後寫成的所謂書法,可能是一個錯誤的做法,但是發掘漢字的繪畫性表達應該是可行的。丁紹光先生跟我交流過幾次,他看了我的一些作品後對我說,海心你可以在書法的繪畫性表達上好好探索一下。他說自己一直在尋求繪畫的中西合璧的表達,在書法上沒有研究,但他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塊。
第三個是生活、健康、心理。研習書法可以提高生活品質,可以增進健康,可以調適心理。繪畫的方法應用于解決心理問題,在西方的醫學裡是有一個長期的實驗過程的。事實證明,很多人習練書法後,生活態度、健康狀況和心理狀況都有明顯的向良好方向的改善。
所以,在這個領域可挖掘的潛力是很大的。比如說在老年保健方面。老年人要是長時間打麻將可能會出健康問題,但是寫幾個小時的書法反而特別有利於健康。這是實實在在地被事實證明了的。以上是我概括地講漢字書法未來的方向。
下面把我的一些作品給大家介紹一下,做一個直觀的講解。
1、經典樣式
現場屏幕圖片,美國國會圖書館《獨立宣言》收藏儀式。2009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了我用大篆書寫的《獨立宣言》,形式是中國三千年前的文字,內容是美國的建國文獻,用的是文言文的版本。這是典型的經典樣式的書法作品。我認為,書法經典樣式的發展,在於進一步提高學術水準,要多出精品

現場屏幕圖片,中國畫《出師表》局部。這幅作品也是經典樣式。從宋代到明代,有一種書畫形式叫“書畫合璧”,多年前榮寶齋在銷售我的作品時老經理對我說,書法和繪畫的這種結合形式是一個優秀傳統,因為書、畫都要好。現在比較少了,你可以多創作一些。這幅作品是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總理邀請我畫的,這裡展示的是一個局部,上面還有很長的一部分,是書法《出師表》。這是傳統的“書畫合璧”經典樣式,把繪畫和書法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對這種形式的探索,還有兩幅作品給大家介紹一下。
現場屏幕圖片,中國畫《心經》局部。中國民眾最喜歡的心經和觀音菩薩的“書畫合璧”作品,是榮寶拍賣公司拍賣的作品。

現場屏幕圖片,中國畫《琵琶行》局部。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傳統的仕女畫作品,後邊是行書《琵琶行》。這是在傳統的宋、明以來的經典樣式上進一步的探索,特別強調了作品中繪畫和書法在線條風格上的一致。這是保利拍賣公司拍賣的作品。

2、繪畫性書法
對繪畫性書法和繪畫的結合做了些探索。我在洛杉磯連續舉辦了生肖書畫展,這是雞年展的《五福臨門圖》。
現場屏幕圖片,油畫布面《五福臨門圖》。畫了五個小雞象徵“五福”,把甲骨文的“門”字搬到了畫面中,而不是去畫一個具象的門。從形式上是一種繪畫和象形文字書法的結合,一些初步的探索吧,滿受大家喜歡的。

同樣類型的作品,還有一幅請大家看看:
現場屏幕圖片,綜合材料,布面,《六順通達圖》。這也是雞年生肖展的作品。畫面上“六順通達、雞年吉祥”一幅楹聯放在兩邊,中間畫了六隻水墨小雞。這個是受了漢代石雕群像的啟發,行人在石人石馬中間走過去的感覺,只是畫成了六個小雞,和鐘鼎文書法放到一塊兒。這個作品被國內的收藏家收藏,大家很喜歡。

我在想,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書法不一定就要寫成白紙黑字。
現場屏幕圖片,布面,書法《江山如畫》。這個作品也是在尋找書法的繪畫性表達。“江山如畫”四個字我寫出來以後,想到了地質等高線,如果從衛星上往下看,山都是一層一層的,海也是一層一層的,所以我就把背景處理成了從衛星上俯瞰大地的樣子。書法要蓋印,我把紅色嵌在了我的名字裡面,就是說書法的一些傳統元素還在。這樣的表達可以說是一種探索吧。

這幅作品完成以後,又寫了下面這幅《花樣年華》,女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幅作品,好像是花叢中的四個字,既然是紅色的暖調子,把“概念的印章”嵌成了綠色,形成了印章的美學感覺。
現場屏幕圖片,布面,書法《花樣年華》。

與此同時,我自創了一種技法樣式,叫“襯金書法”,作品的背景我用泥金填滿,在視覺上金碧輝煌,很多收藏家覺得這樣的作品掛在家裡,和現代的裝修十分和諧,非常喜歡。這個作品是一首唐詩的襯金書法,是書法的一種現代形式的表達吧。
現場屏幕圖片,襯金書法《楷書唐詩》。

這一階段的探索基本上是一種書與畫組合式的表達。真正的比較徹底地用古文字來做一種繪畫形式的表達是以下的作品,我稱之為“甲骨文繪畫”。
2017年,我收到意大利米蘭達 · 芬奇博物館的邀請函,他們要舉辦一個展覽,主題口號是“回到達 · 芬奇時代——藝術和科學的時代”,之所以邀請我,原因是發現我是理工科,學的是自然科學,又在搞藝術。我就應邀畫了兩幅作品,開始用甲骨文的繪畫性來作書法的表達。
現場屏幕圖片,達 · 芬奇博物館展出甲骨文繪畫《藝》。這幅作品是甲骨文“藝術”的“藝”字,象形文字,一個女性在栽樹,旁邊是我的名字拼音首字母THX,英文“感謝”的意思。我經常寫這個簽名,表示感謝讀者,感謝大家。因為藝術的特質是熱情,就畫成了暖色。

現場屏幕圖片,達 · 芬奇博物館展出甲骨文繪畫《尋》。同一套的第二幅作品是甲骨文“尋找”的“尋”字,是俯視一個人用雙手去丈量床墊,表意“度量”最初的形態,“度量衡”是最早的科學要素。科學是理性的冷靜的,所以用的是冷色。
這兩幅作品在意大利展出的時候,米蘭電視臺從30多個參展畫家中選了六個做專題節目,第一個介紹的就是我和這兩幅作品。我在這兒不是講我多麼有能耐,而是在講我們的甲骨文,我們的文化寶庫,確實太值得去開掘了。

再看看下面這幅作品,甲骨文“自以為是”,這是古文字的油畫表達。
現場屏幕圖片,布面油畫甲骨文《自以為是》。“自以為是”是我藝術創作的座右銘,也是大家能看到的我微信裡的頭像。這裡有一個故事:我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上語文課時老師讀錯字了,我就不知深淺地舉手說老師您讀錯了,老師不以為錯,大怒,訓我說,你這個孩子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為是,要好好改改這毛病。所以後來很長時間,我一直要努力地克服“自以為是”這樣一個缺點,還要在班會上經常檢查。幾十年後我做藝術了,我覺得對藝術還是要“自以為是”的,作品連自己都說服不了,打動不了,怎麼面對別人,所以就有了這幅作品,也成了我藝術創作的座右銘。這個經歷,跟大家分享。(現場笑聲)

下面這個作品是我稱為“紅牆系列”作品中的一幅,甲骨文“龍馬精神”。
現場屏幕圖片,布面丙烯甲骨文《龍馬精神》。“紅牆系列”作品探索的是漢字的現代形式的表達,其中同時飽含傳統的喜慶的中國元素。“龍馬精神”的畫面通過構成學的原理,呈現一種幾何學的線條表達。把傳統的書法美學放到當代的繪畫構圖裡,能不能成立,能不能協調,這是一種實驗。“紅牆系列”在歐美收藏家中很受歡迎,他們並不認識中文,但他們喜歡這樣的形式和內涵。

下面講的是書法作品在商業上的嘗試。多年前國內出版社出書,邀請我寫了十二個生肖字,行書,比較活潑。去年一家企業用這十二個生肖書法做了收藏系列的家用餐刀,嘗試書法的版權合作。這兩張“鼠”和“兔”的圖是在電腦裡做出的樣式,應用于下面這張圖顯示的在亞馬遜網站上能買到的彩色組合收藏刀具。
現場屏幕圖片,設計稿,行書《鼠》局部。

現場屏幕圖片,設計稿,行書《兔》局部。

現場屏幕圖片,亞馬遜商品屏幕截圖,十二生肖系列餐刀。

這套餐刀好多人很喜歡,通過上面的年份表可以查到自己的出生年份,一套十二把刀,十二個屬相。據商家說,由於印有十二生肖,一些老外很喜歡這個餐刀系列。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嘗試,通過商業化方式,讓外國朋友瞭解我們的漢字和漢字書法藝術,這將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結束語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我的一些想法和在藝術上的一些探索。作為總結,想說三句話:
第一句話:漢字書法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個藝術寶貝,是一種非常好的藝術形式,甚至可以說是藝術形式皇冠上的明珠,一直有學者這麼講,因為書法藝術是非常純粹的,就是用線條通過表達漢字來表達情感的。書法是特別美好的一種藝術實踐,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弘揚的。
第二句話:在這種學習和弘揚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經典,一定要從經典出發,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經典好好臨寫。你說你寫楷書,連歐、顏、柳、趙的字帖都沒有臨寫過,你怎麼寫?從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你都沒有過一個綜合的學習,你用什麼來表達?
所以一定要經常地刻苦地去練習,就像唱戲要吊嗓子,武生要壓腿,體操運動員要天天翻跟頭一樣,要這麼去練,才能把技術學到手。要尊重經典,要在古人和經典面前,真心地成為一個小學生,而不是狂妄自大地認為經典沒什麼了不起,當下要的是創新,“創新”口號講得滿天響,認為自己已經超越古人了。這種想法和說法是不對的。
第三句話:一定要解放思想,探索漢字書法這種古老藝術蘊藏的可能的表達方式,根據你的個性,你的學識,創造出新的、讓讀者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來。
這三句話就是對我今天講話的小結。感謝大家!